close
當你看到車禍的時候,會打電話叫救護車嗎?
相信我,如果現場人很多,你就不會...
無論你平常是個多麽熱心善良的人、是個多麽熱情熱血的人...

心理學把這種行為稱為「#旁觀者效應」(Bystander Effect):事件現場圍觀的人越多,伸出援手的人就越少。

換句話說,因為現場有很多人,你會假設「其他人應該已經打電話了吧?!」、「別人如果已經打了,我再打一次是不是就造成119的困擾?!」、「應該會有比我更熱心的人會伸出援手,我還是不要插手好了」等等諸如此類的想法,但往往這些猶豫就是造成患者錯過黃金救援期的關鍵因素。

在回家的路上,我們正要經過台北市最繁忙的路口之一「基隆路與和平東路口」。卻在要通過時,發現有一台自撞的自小客車,卡在分隔島前,還伴隨著長鳴的喇叭聲...

我們放慢車速經過,轉頭一看,赫見車上還有黑影,才驚覺駕駛還沒有下車,心中閃過不妙的想法,立刻打了警示燈下車,確認是否要幫助駕駛脫困。

正要上前關心時,駕駛步行下車,揮揮手表示自己沒事,但副駕駛座的太太就沒有這麼好運,下車時雖然還能行走,且正常回答問題。但兩分鐘後卻意識改變,手捂著胸口表示呼吸困難和背痛,突然無法言語也無法行動。

Doris第一次直擊車禍現場,雖然受到不小驚嚇,但也沒閒著,幫患者撐傘、也為我遞上後車廂的救護外套,確保我們在夜間車流中的救護安全。

此時正好有路過的巡邏員警加入救援行列,我表明自己是救護義消的身份,由於患者狀況不佳,我先監控她的生命徵象,請員警通報勤指中心幫忙叫救護車,一分鐘過去,員警回來告訴我,現在因為疫情的關係,指揮中心要先確認患者的TOCC(旅遊史、職業別、群聚史、接觸史),所以回來問64歲已經嚇壞的駕駛,「有沒有手機?能不能自己叫救護車。」

我看著手足無措的老先生與說不出話的老太太,一把抓起老先生的手機打了119...

「119你好?請問要救護車還是消防車?」
『學長你好,我這邊是 #基隆路與和平東路交叉口,有一台自小客車自撞分隔島,現場有 #兩名患者,#意識清楚、#可以行走,分別為 #64歲與57歲,目前 #車輛漏油,但 #沒有起火, #兩人TOCC陰性,我是信義分隊的救護義消,剛好路過,現在勤區(員警)在場,再請派救護車支援。』

我承認上面這段,我報案時有點緊張,並沒有像文字上看起來這麼流利,但關鍵線索(地點、患者數量、患者狀態、年紀、TOCC、現場的危險因子)至少沒有遺漏。

直到我報了案才知道,從撞擊後到我報案這段時間,竟然沒有任何一通報案電話,指揮中心是接到我的報案後才派車。

又過了漫長的三分鐘,復興分隊的救護車(92)終於到場,警消學長幫患者戴上了頸圈,好險患者的生命徵象也趨於穩定,但依舊意識不清說不出話...

如果要說我身為救護員,在這個case中幫上最大的忙,那就是「打119報案」,

但其實這個忙,你我都能做、小學生也能做...

如果你看到車禍,現場沒有救護車,#請不要猶豫
#拿出手機打119 #打119  
請不要害怕,就直接報案!!!

有人報了,勤指中心會告訴你已經有人報了,還會謝謝你。但如果每個人都想著「別人會報」,每個人都落入「旁觀者效應」的心理,那麼車上的患者、需要幫忙的傷者,有可能因此終身殘疾、有可能失去黃金救援期、甚至有可能因此丟了性命!

心臟驟停的患者,4分鐘就可能腦死、8分鐘就會失去生命!

這次,從我們介入到救護車抵達,大概就是8分鐘,如果我沒有停下車、或是走了另一條路;如果今天車上的是重症的患者、是心臟驟停的患者...如果這些如果都成真,那她就沒辦法走出醫院了!

#你的熱心可以拯救性命!
#看到車禍就打119
arrow
arrow

    Orsin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